010-84365886
日前召开的2018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上,有不少行业专家指出,2018年以来,虽然我国环保工作不断推进,但环保产业却出现了“外热内冷”的尴尬情况,行业整体业绩呈现较快的下滑态势。
据市场统计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环保板块中62加上市企业的总营收约1230亿元,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左右,总利润近140亿,同比下滑了2个百分点。而在2017年,环保上市企业的总营收超过1650亿,同比增长高达约27%,净利润综合也逾185亿,同比增长高达约17%。
自从生态文明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央环保督察日臻常态化,环保产业便成为各路资本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各行各业对于环保的乐观情绪蔓延。甚至业内预计,到2020年,环保产业的增长率可以达到15%~20%,产业规模也将达到1.5万亿~2万亿之间。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数据也显示,2017年环保产业销售收入1.35万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17.4%,呈两位数的增长,2018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又增加了18%。而自“十二五”以来,中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速约26.9%,2016年销售收入是1.1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19.8%,已成为“万亿级”产业。
可是事实上的情况,给不少人浇了一头冷水,于是有人问:环保产业“外热内冷”,环保行业的估值也一度将至“冰点”,这种情况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规律,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以宏观角度来看,过去一段时期内,财政部PPP项目清库存,各地方政府去杠杆,导致环保项目的落地速度整体放缓,挫伤了环保企业对于PPP项目的积极性,无论实在项目投资,还是投资力度,又有所松懈,导致了行业景气度的下降。
其次,行业环境有待优化。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曾指出:“在招投标过程中,不看技术只看价格,一味追求低价中标现象愈演愈烈,一些环保行业正陷入恶性竞争循环。”以至于“前几年环保产业平均利润率可以达到8%,一些行业甚至可以达到10%,现在能到5%就不错了。”
再次,环保企业存在问题。小型及微型企业占比较高,约70%以上;环保企业分布不均衡,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相应的产值,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明显失衡;行业巨头较少,且国际化程度偏低,不利于产业的对外拓展。正如中环联理事长张益所说:“国外有不少环保企业历史悠久,甚至是百年老店,而前一段时间国内不少企业比较浮躁。”
最后,客观因素制约。我国环保产业虽然已经发展近30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行业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处于“局部领跑,总体平行跟进”的水准。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相关的环保制度也不甚完善,对于环保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按照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的说法,行业过去的发展偏离了环境产业的价值本质,是基于政策驱动而不是基于环境产业价值的成长,没有充分发挥专业的力量来解决或提供更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问题就出在很多环保上市公司过分激进、负债率过高,且高度依赖回款。”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认为,环保企业应保持适度规模,不可过分扩张,另外模式要成熟、技术创新要搞好。